美因基因要上市,给自己做好“基因检测”了么?

快讯

康谈网 向善财经 2022-06-14 15:43:16

摘要 近日,一则消息再次唤起了我们对该行业的关注。美因基因2022年6月10日-15日招股,拟全球发售1196.18万股新股,其...

美因基因

美因基因要上市,给自己做好“基因检测”了么?

  基因检测,又被戏称为“科学算命”。自2013年萌芽起步,国内消费级基因检测赛道曾掀起一阵波澜,但最终行业还是陷入了沉寂,不少基因检测企业随着历史浪潮逐渐平息,黯然离场。

  近日,一则消息再次唤起了我们对该行业的关注。美因基因2022年6月10日-15日招股,拟全球发售1196.18万股新股,其中香港公开发售占10%,国际发售占90%,另有15%超额配股权,股份将于2022年6月22日开始在港交所买卖。

1.jpg

  据天眼查专业版APP显示,美因基因是一家基因检测技术研发商,专注于为健康管理、医疗临床、科研等体系提供基因检测服务,已开发出肿瘤早期筛查、***敏感基因检测等产品,并且经历了多轮融资。此次美因基因上市,能否真正让基因检测成为待采金矿?

  细探基因检测产业链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基因检测也同样发展迅速。尤其是疫情爆发之后,由于***检测需求爆发式增长,基因检测新成立的企业快速增加。但事实上,目前国内的消费者基因检测仍然处于草莽时期。

  从市场来看,基因检测鱼龙混杂,乱象丛生。在项目上五花八门,天赋基因检测、肿瘤基因检测、减肥基因检测等项目层出不穷。在价格上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也差异巨大,少的几百元,贵的几万元,而且由于信息不透明,消费者很难了解产品价值,导致部分基因检测企业夸大营销。

  从技术来看,消费基因检测并未真正成熟,在科学性、准确性方面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标准,不同公司使用的方法和数据库不同,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虽然价格不断下降,但基因检测仍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性,而且适用范围有限。是否有用,有多大用,也取决于消费者的期待。

  从监管来看,监管有些滞后于基因检测行业发展,在监管和规范的政策制定方面客观上存在不足。比如在肿瘤基因检测领域,此前曾存在篡改基因检测结果骗取医保基金的行为。

  今年1月28日,阿斯利康中国官网发布公告称,2021年8月,阿斯利康在内部合规检查中发现,深圳市有少数员工存在篡改或参与篡改患者检测报告的行为,涉嫌骗取医保基金。

  很多用户并不了解基因检测行业,听到基因检测四个字就以为充满科技含量。实际上,消费级基因检测只是一项入门技术,为C端消费者提供的只是最基础的检测服务,实现商业化的浅层应用。若是继续深入产业结构,对于基因检测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企业属性相差甚大。

  基因检测产业链上游企业为设备、耗材及试剂等提供商,中游为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基因检测企业,下游则是医院、体检机构等打通基因检测与消费者的相关渠道。

  在产业链上游,科技才是真正的护城河,主要以Illumina、ThermoFisher(赛默飞)和华大智造等设备厂商为主。基因检测技术更新迭代快速,主要由少数几个巨头垄断,目前我国基因检测技术整体仍落后于发达国家。

  对于中游的美因基因等提供基因检测服务的企业来说,过去几年,在资本助推下,基因检测行业野蛮生长,基因检测公司向上游购买测序仪,可以通过下游渠道向消费者提供测序服务。因此,科技含量较低,门槛也较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比如,美因基因的研发费用远低于销售费用。

  我们注意到,2018年、2019年和2020年,该公司的研发成本分别为680万元、440万元、440万元;2020及2021年上半年该部分支出分别为160万元、370万元,远低于销售费用率。相较之下,美因基因在研发上的投入远低于华大基因、贝瑞基因等同行。

  而且,美因基因等中游企业不管是面对上游设备厂商还是下游的渠道,议价能力都比较弱,更容易受制于人。在上游多采用“刀架+刀片”的商业模式,测序仪和基因检测试剂往往捆绑销售。在下游主要由医院等机构组成,基因检测企业面对渠道同样缺乏议价优势。

  所幸的是,美因基因还可以抱美年大健康的大腿。根据美因基因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与关联方交易所得收入分别占同期收入的47.4%、51.1%、57.9%及54.3%,美因基因近半销售额来自美年集团。

  据风险披露,美因基因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关联方,可预见的未来,很大一部分收入仍将持续来源于关联方,或将无法按有利于美因基因的条款解决与有关关联方的潜在冲突。

  数据的背后,似乎说明美因基因对外业务拓展能力不足。事实上,美因基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年大健康。但美因基因在下游获客渠道上仍存在两个严重问题。

  一个是美因基因未来能否长期依赖美年大健康。

  2018年,美年大健康曾增资3.88亿元并获得美因基因33.42%的股权,彼时美年大健康曾经最多持有美因基因50.56%的股权,是公司第一大股东。2020年到2021年3月,美年大健康数次转出美因基因股权。到了2021年3月份,公司股东美年大健康曾拟2.04亿元转让美因基因7.55%股权。双方正不断疏远。

  另一个是美年大健康仅仅只是线下渠道优势,在线上渠道上美因基因仍然需要学会自立。

  目前美因基因的消费级癌症筛查用户规模似乎并不理想。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仅有11.9万人次,而消费级基因检测用户为107万人次。

  美因基因真正的护城河是什么?

  如今美因基因即将上市,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或许其并非一个足够优质的投资标的。

  选股要选行业龙头股,这是投资的基本常识。美因基因虽然在中游的市场份额位于首位,且已经实现盈利,但美因基因算不得基因检测行业的龙头。

  龙头企业是产业链中最核心的企业,具备较强的行业话语权,在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因基因显然和这些描述并不相符。不管是市场份额还是盈利能力似乎都依赖于关联方美年大健康的支持。

  行业发展一般分为草莽初生,行业整合和寡头垄断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发展中,行业龙头的成长性都是超越行业的,增速可以超越行业增速。这是因为龙头企业,占有更多的行业资源。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消费级基因市场规模为6850万美元,2016年到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1%,2020年到2025年则为45%。而根据美因基因披露的数据显示,2018年到2020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95%。

  美因基因的增速远不及行业增速,在产业链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虽然也在增长,但增速较慢,随着行业发展,未来与真正龙头的差距也将越来越大。

  而且在盈利方面,美因基因也有吃到了核酸检测红利的原因。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20年及2021年,美因基因新冠病毒相关检测服务的收入分别为7390万、4150万,毛利分别为5080万、2430万,毛利率分别为68.7%、58.7%。可以看出其新冠病毒相关检测服务所得收入逐渐减少,因为政府管制下,核酸检测平均单价不断降低。

  龙头企业未必是行业内最大的企业,一定是行业内综合竞争力最强的企业。比如银行业的龙头是招商银行,而不是所谓的五大行。美因基因缺乏技术壁垒,渠道上依赖关联方,市场份额虽是行业第一,但未来发展堪忧。

  那么美因基因等中游企业真正的壁垒是什么?在向善财经看来或许是服务,通过创造最佳的消费者体验及高消费者满意度实现较高的客户粘性。

  另外,还有控制成本的能力。对于消费级基因检测企业来说,需要对检测平台及检测设备大量投资,还需要在营销推广活动上花费大量资源,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有关成本,从长远来看无法实现盈利。得益于关联方美年大健康,美因基因在营销推广等销售费用支出上相对竞争者处于优势。

  不过,未来基因检测行业面临更艰巨的挑战,过度宣传、质量存疑、用药指导缺乏临床意义、适用范围有限等诸多问题仍有待解决。另外,数据安全也是一个威胁,基因样本数据泄露,未来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基因检测在消费者基因隐私数据方面的过度使用引起了更多的伦理、法律及社会问题,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减少使用基因检测,降低市场对基因检测产品的接受度并减低市场需求,这些都是美因基因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