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竞逐健康险 国内健康险的下一站去往何方?
产业
摘要 新冠疫情的到来再次唤醒了国人的健康意识,普通民众对健康险的购置热情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健...
新冠疫情的到来再次唤醒了国人的健康意识,普通民众对健康险的购置热情也有了显著提高。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健康险市场逐渐迎来了历史性机遇。
嗅觉敏锐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纷纷加码布局健康险赛道。例如,日前京东健康推出的“家医保”健康险就属于此类;除了京东健康之外,行业内诸如平安好医生、阿里健康、丁香园、微医等互联网医疗平台,都在健康险赛道有所涉猎;与此同时,一些与医疗领域息息相关的保险公司,也悄悄切入到在线医疗领域展开布局,健康险市场作为重点领域也自然成了其角逐焦点。
(配图来自Canva可画)
群雄逐鹿健康险
过去几年,保险公司向左,进入医疗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向右,进入互联网保险领域;而综合整个行业情况来看,目前参与“医疗+保险”的公司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保险机构。如泰康保险收购包括拜博口腔等线下机构,中国平安通过创立平安好医生,中国太保通过设立互联网医院,切入到互联网医疗领域;第二类,互联网保险公司跨界参与健康险的竞逐。目前的代表有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等众多知名平台;第三类,是创业公司如众安在线、水滴、慧择等新兴平台,参与健康险市场的竞争。而从各家企业入场的目的来看,它们彼此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从共同点来说,国内健康险市场的广阔前景,是诱使各方巨头竞相入场的重要原因。年初,美国投行大摩(摩根)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消费2030:“服务”至上》。报告指出,未来十年保险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是现在的4倍以上,预计会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15万亿到17.5万亿人民币之间。
回看国内健康险市场,则更如星星之火。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商业健康险的市场渗透率,还仅有0.7%不到,据预计未来十年这一数据将会增加到1.7%,总体向上提升一个百分点。健康险的增速将会达到15%,并在2030年达到4490亿美元,也就是2.7万亿人民币到3.1万亿人民币之间。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引得各方觊觎也不难理解。
从不同点来说,各方出发点略有差异。拿传统保险机构来说,过去它们的薄弱项目在于数据环节,而通过切入互联网医疗正可以弥补其在数据领域的缺陷;而对以医药电商或者互联网保险起家的平台来说,它们则更加看重健康险在其整个业务生态中的作用。比如,通过前端保险,中端服务加后端医药,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大平台,形成了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大数据,这对其接下来构建“医+药+险”闭环具有重要意义。
各异的突围之策
不过,对众多参与健康险的玩家来说,健康险涉及医疗端与消费端、风控等众多环节,那一环节做不好都不行,因此如何找到合适的切入口至关重要。
而从目前来看,各路参与者选择的突破口并不相同。以初创企业如水滴、轻松等公司来说,它们的思路主要是通过切入消费端(线上消费场景)来完成用户的原始积累,再通过保险经纪业务实现后端变现的。而其之所以采用这种模式,主要与其创业公司的背景有关系。
比如,作为初创公司,水滴筹在早期做保险时候,面临三大难关:一是缺乏保险资质,二是缺乏销售场景,三是缺乏用户信任。但在这三方面,对从事保险业的公司来说都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摸索,水滴公司逐渐将重点放在了消费端,并基于网络互助形式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并由此积累了品牌信誉,而后通过海量的用户来拿到更多融资,有了融资再拿下保险经纪牌照,正式开启保险经纪业务,从而进一步衍生出了保险保障和医疗健康两大核心业务。
而对于根基深厚的传统保险机构来说,它们则将焦点放在了医疗端。比如,泰康保险、中国太保等老牌险企,参与收购或者兴建了很多线下医疗机构。其目标是通过把控线下医疗端口,来获取用户医疗数据,从而为其健康险业务风控管理“保驾护航”。
相比较前者来说,脱胎于大平台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如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则更加偏向于其原有的业务优势做垂直延伸。比如,京东健康依托其自建的供应链物流优势,和零售场景优势,逐渐将业务延伸到了健康保险领域,同样阿里健康也充分利用阿里集团的资源,逐渐深入健康保险领域。
行业挑战仍然存在
从目前各路人马的参与情况来看,其所采取的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其在行业的发展,但摆在各路玩家面前的挑战仍然不少。
拿传统保险机构来说,其寄希望于通过并购线下医院,或者自己做互联网医院的方式,获得个人健康的大数据。但医院属于重资产业务,收购过程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导致其扩张非常缓慢。
以泰康保险为例,泰康保险历时四年,也仅仅整合了两家医院;另一保险巨头中国太保,目前落地的也仅有一家广慈太保互联网医院。从中不难看出,传统机构在做线下机构整合上,仍面临不少挑战。
而对于新兴的互联网保险平台来说,其挑战则主要来自于行业的合规性审查带来的冲击。在水滴、轻松筹等互联网保险平台发起早期,主要通过网络互助形成的巨大流量优势,逐渐进入保险经纪行业,完成了早期阶段的重要积累。而如今随着国家相关部门对网络互助的监管叫停,其由网络互助带来的流量优势已经难以为继,这对于较为倚重线上流量的互联网平台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以主营保险经纪的水滴为例,其对外披露的招股书显示,截止2020年底,它的亏损还多达6.64亿元。而在网络互助被关停的情况下,类似水滴这样的缺乏自有流量渠道的平台,明显要承受更大的获客压力。
相比较而言,互联网医疗公司依托其在医药电商、供应链、技术,以及用户方面的多重优势,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回旋余地也稍微大一些。当然,在网络互助关停的情况下,它们无疑少了一个很好触达用户的流量入口,这无疑也会对其后续获客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国内健康险的下一站向何处去?
随着众多玩家入场,行业内的格局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那么,国内健康险行业下一站将去往何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从发达的美国健康保险业中获得启发。
在保险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其保险主要是以商业保险为主,医保作为基础性保障发挥的作用非常小,想要保障的更加广泛就必须购置商业保险。而美国保险业经过了过去9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管理式医疗为核心的健康保险市场。
所谓管理式医疗,是指通过整合保险公司、医院集团以及医生集团,实现三者的完全打通,从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在该体系之内,由于“风险共担”机制的存在,医疗集团更愿意替保险公司做患者的健康管理,以减缓***的发生,而在治疗期间医生也更愿意为患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治疗方案,实现医疗控费的目的。
相比传统的医疗体制,这种机制下患者的医疗体验更好、花费更低,很好地实现了多方共赢。而作为美国健康险龙头的联合健康保险集团,通过这套机制,在过去10年实现了10倍的业绩增长。
而从国内健康保险市场的情况来看,医保的作用终究是有限的,未来商业保险终将会成为国内保险的主流品种。正因为如此,很多瞄准健康险市场的巨头,都开始将自己的对标对象,换成了联合健康保险集团(比如水滴公司)。
从国内健康险市场的长期发展角度来看,未来打通医疗端、消费端、保险端的数据,是必然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联合健康保险的这套模式值得借鉴。但从目前国内医院还较为封闭、保险公司与医院之间还没有链接,医保支付尚未全部打开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要实现美国式的商业健康保险体系,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由于中国的国情“特殊”,中国的健康保险需要更多顾忌民众的利益。因此中国健康险绝不会是简单重复国外走过的商业健康险老路,而是走出中国特色。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