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运动,AI健身失守

看法

康谈网 烽巢网 2020-02-25 22:37:42

摘要 从一开始“躺着为国做贡献”,到全民上马的健身运动,居家锻炼已经成为“宅家胖十斤”的最佳解决方案。...

AI

全民运动,AI健身失守

  从一开始“躺着为国做贡献”,到全民上马的健身运动,居家锻炼已经成为“宅家胖十斤”的最佳解决方案。

1.jpg

  不同于在医疗领域的发光发热,AI在居家健身上的贡献,可以说是乏善足陈。

  跟着直播、视频跳操,成了疫情期间最受欢迎的运动项目,各大健身教练、奥运健儿转行当起了主播,switch健身环也价格猛涨,一跃成为年度最佳理财单品……

  而此前热闹非凡的“智能健身”“AI私教”等等功能,似乎都没有派上大用场。全民奉命居家都带不动的AI,之于健身产业到底是不是伪命题呢?

  健身滑铁卢是如何炼成的?

  新冠疫情不仅让全民认识到了抵抗力的重要性,封城令也倒逼整个健身行业开启了一次狂热的线上大迁徙。

  居家、线上、运动……每个词似乎都直指AI健身,但今时今日,恐怕大家宁肯跟着方舱跳广场舞,也少有跟着AI老师来运动的。

  AI为何惨遭大型滑铁卢,恐怕还要从此前的应用场景说起。

  从2017年AI浪潮开始,将其引入健身行业就已经掀起了不小的水花,总体梳理一下,主要集中在三个场景:

  1.线下智能改造。

  健身房最大的成本除了房租,就是教练的人工成本了。天大地大,房东最大,AI这把快刀自然就冲着取代人类教练下手了。

  这在理论上也证明是可行的。

  比如2017年,天猫魔盒的研发者杜武平,就自立门户打造了一款全息互动训练系统——魔力智屏(Smart Wall)。通过全触控的墙屏和地屏,对场内的人实现心率监测、运动检测、AI评分、墙地屏互动等功能。

  类似的人工智能健身房项目也相继出现,比如坐落在北京望京区域的VENTO,就通过AI设备会对用户进行弹跳力、灵敏度、肌群柔韧度测试,然后将数据写入智能手环,与智能健身器材进行连接,来陪伴客户的整个运动过程,并实现自动化的调节。

  总而言之,就是将健身器材、运动空间等进行智能化改造,通过引入新技术来保障健身效果,不就能够起到“去教练化”的成果了吗?

  全民居家都带不动的AI健身,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2.主打个性化、轻量级的虚拟教练。

  此类项目则将“去教练化”贯彻的彻彻底底,连健身房也不用去了,在家就能拥有千人千面、定制化的专业私教。

  比如健康类创业公司WorkSmart Labs就打造了一款AI健身软件Noom,通过机器学习来给用户推荐个性化的文章、饮食和锻炼项目。

  国内的国民健身应用keep也有着类似的野望,2018年就推出了利用TOF(深度摄像头)来为用户动作打分的新技术,实时提示完成的标准度,实现居家专业指导。

  一些家庭硬件厂商也试图进来分一杯羹,华为智慧屏的AI健身功能也如法炮制,通过人体骨骼关节识别技术,和专业课程进行动作比对。用户健身时动作是否标准,家里的电视就一目了然。

  “AI私教”的出现,主要是抢夺居家健身的增量群体。用运动力学素材库、深度视觉算法,为用户提供一个标准化、实时的运动反馈,来弱化专业私教、健身房的限制。

  全民居家都带不动的AI健身,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3.器材无人化。

  仅靠手机App和家庭屏幕,显然很难满足一部分健身爱好者摆脱昂贵课时费的压迫。

  一方面,深度传感器结合算法,也很难对动作、力度有实时的感知,这就让运动的科学性大打折扣。而且私教存在一个很关键的价值,就是保护锻炼者避免受伤,这显然也是算法所力不能及的。

  所以,基于数据交互的智能健身器材就开始“粉末登场”。

  其中既有第三方打造的数据监测设备,比如手表、手环之类的,获得你锻炼的实时数据,针对数据的变化来做出对应的计划调整。Apple Watch上就附着了大量的传感器,可以收集人体从行走到心跳到睡眠等更多数据。

  还有一种是原生器材的智能化,像是弹力绳健身器,在健身器材加入触摸、拉力传感器,识别用户的手势和力度,从而识别动作的完成度、标准度等等。

  Kickstarter上还出现过名为Enflux的智能健身衣众筹项目,通过衣服上遍布全身的传感器对身体运动进行3D追踪和分析,当发现用户的动作错误时,会通过APP进行提醒。

  AI赋能给健身硬件,进而用数据推动指导,达到无人化科学健身的目的。

  可以说,上述三种几乎穷举了“AI+健身”的各种模式。如果说智能健身房受限于“限宅令”,那么AI健身平台、智能健身器材等等,都是可以为居家人群所采纳的呀?为什么大家还是宁肯跟着主播跳广场舞呢??

  AI没赶上的居家热,都差了哪些火候?

  经此一役,人类教练们应该是短期内不会害怕被AI抢走饭碗了。

  毕竟前面什么智能提醒、AI私教,在大众健身面前都是渣渣。

  首先,此次居家健身热是以家庭形式点燃的井喷,平素不健身、少有健身习惯的群体占据了主流,有趣、丰富、科普是基本条件。

  对于他们来说,平板支撑、卷腹之类的专业名词都有认知门槛,更何况智能器材更为高企的学习成本,极易让新手半途而废。

  与其费劲扒拉去弄清哪种器械更适合自己,跟着主播蹦蹦跳跳它不香吗?

  同时,这也是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专业私教送课下乡”活动。

  一方面,实体健身房为了巩固用户黏性,如超级猩猩、乐刻运动、一兆韦德、威尔士等,都纷纷开启线上直播课程。

  而且,在体育总局的号召下,不少奥运冠军也加入了主播阵营,比如中国女排队员张常宁、龚翔宇示范拍摄的五集“小动作 大健康 抗疫情”系列短视频;拳击奥运冠军邹市明、帆船奥运冠军徐莉佳、射击奥运冠军陶璐娜、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等参与制作了“冠军Jiao你做运动”。

  事实证明,只要专业私教够亲民,绝对没人惦记着靠AI省私教费了。

  其三,健身本身就依靠强大的自控能力,营造适当的体验感与氛围至关重要。

  比如定时直播、实时互动的形式,用户会感受到及时的反馈,因此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娱乐化的产品,如switch的《健身环大冒险》,则将游戏的奖励机制与健身动作相融合,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风靡效果。

  这也让我们对AI改造健身行业,有了另一重体悟——线下复苏之后,AI是否能以另一种面貌重新出发?

  在线健身救活健身行业?不如还是看看AI吧

  为什么说,线下健身必将复苏?

  首先,专业教练“免费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目前大多直播和视频都是免费的,健身房、健身平台都难以从线上内容获得足够收益。举个例子,“超猩家里蹲-14天‘陪’训营”,售价399的14天线上培训,课时费折算下来仅相当于人均100元,这与专业私教的平均时薪相去甚远。

  所以,当居家禁令解除,也就是教练深耕线下的时候了。

  而且,“云健身”已经让一批人培养出了一定的运动习惯,亦或是购买了一批专业器材。从多个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来看,瑜伽垫、小哑铃、弹力带等常见的家用健身器材增幅都不小。

  如何将它们的作用保持下去?除了一部分人会转到线下健身房继续锻炼之外,线上内容结合线下服务,也将成为凭借私域流量幸存下来的健身房长期坚持的选项。

  那么,这一轮洗牌过后,那些现金流紧张、创新服务意识不强的品牌相继倒下,留下来的将是一批重视用户体验、成果驱动的企业,他们会让AI在健身领域的尴尬处境发生变化吗?

  我们尚且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AI与健身的结合,必将发生路径转变。

  大胆预测一下:

  1.抛弃“传统+数字化”的宏观改造思路。

  放弃给房间、手机、电视、器材加上传感器的简单思路,而是从切实的体验场景出发,去解决线上互动可能存在的限制。

  比如在线上教课时,一旦遇上地面动作,看手机就变成了“颈椎运动”,能不能通过算法来自动识别和调教显示角度,提供更好的授课体验,恐怕是需要“AI私教”去深化、细化的。

  再比如,利用AI热成像测温,来进行体温检测,来帮助健身房在疫情结束后,更高效、安全地实现复工,让更多用户放心地进入健身房。

  从更加实用、细节的角度赋能健身,将是AI的必要之势。

  2.用AI管理人性,而非替代人性。

  这次“AI滑铁卢”也证明了,用AI取代人类教练的幻想短时期内是不可能的。其中既有用户惰性的因素,也有科学运动的必要限制。

  号称国内首家人工智能健身房VENTO,也相继关闭了北京和上海的两家门店,究其原因,单纯的智能设备始终无法取代人工,给用户带来私教式的指导。尽管节省了人力成本,却无力吸引到足够的会员来支撑运营。

  所以,人工结合AI来管理人性,实现更好的锻炼成效,或许有希望达成更佳的训练效果。

  举个例子,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分享,当学员在家自行锻炼时,AI也可以及时分析、鉴别出那些不规范发力点的部位,实时发出提醒,从而避免受伤。而教练也可以通过数据的积累和反馈,来纠正、督促、制定更为合理的运动计划,未尝不是更具性价比的一种选择。

  全民居家都带不动的AI健身,到底是不是伪命题?

  3.站在智慧爆棚的前夜,寻找数字化的弦音。

  目前来看,AI健身相关软硬件之所以无法风靡,核心原因就在于算法识别的精准度不够,无法真正达到和私教一样的专业度。

  整个系统的优化,除了依赖于开发者在三维动态捕捉、深度学习建模等领域的技术能力之外,还需要大数据集的训练和支撑。反观目前国内的健身企业,传统实体门店的技术水平略过不表,互联网代表如keep在AI领域也起步较晚,优势则是坐拥超过一亿的用户健身数据;超级猩猩等智能健身房也十分重视硬件数据的收集与整合。

  Apple Watch 的健康功能,也是经过数年的持续打磨和专利升级,才最终向可用、实用的定位进发。那么,业界能否在数据基础上继续完善核心算法,打磨出根据实战意义的最优软硬件,那时恐怕才是AI真正将智能释放在健身领域的伊始。

  AI初败君莫笑,重入沙场自有期。待到春暖花开之日,大家也将一起重新出发。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