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黎浩:怎样用AI帮助我们活得更长?

人物

康谈网 亿欧 黎浩 2017-04-22 14:30:40

摘要 4月21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亿欧联合主办“新科技·划时代”峰会在深圳举行,此次峰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成...

云智能 创始人 联合

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黎浩:怎样用AI帮助我们活得更长?

  4月21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与亿欧联合主办“新科技·划时代”峰会在深圳举行,此次峰会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成为传统产业的新动力,因此集合学会、企业、政府之力,将人工智能和产业融合,提升企业效率和带动产业升级。

  出席此次峰会的嘉宾包括奇点汽车战略合作总监高华、将门CEO高欣欣、智童时刻创始人郭长琛等。

  碳云智能联合创始人兼首席信息官黎浩就“AI与数字生命”发表了演讲,以下为黎浩现场主要观点提炼:

  1、从生物的底层数据开始,解读和改变现有的健康管理和医疗管理;

  2、管理生命健康需要更多的监测性指标;

  3、身体健康平衡从自我学习开始;

  4、DNA程序需要网络化运转。

  以下为黎浩就“AI与数字生命”的演讲内容整理:

  一、数字生命的智能化

  未来做医疗的、健康的,所有的生物学(的知识)都可能会被冠以计算生物学的概念,我现在要讲的是BT和IT的概念,从DNA,RNA,基因转录,蛋白代谢,肠道***等等才能准确的描述。但是这些描述不是对一个切片的描述,也许未来的医疗健康场景不是一个诊断的场景,是一个监测的场景。在座的各位可能对于管理你的生命健康(这件事)需要更多的监测性的指标,而不是一个时点的诊断指标。

  这里面你的DNA转为RNA、代谢上是怎么表达的、和环境是怎么互相作用的……未来,我们把这些所有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每个人未来都有自己的阿凡达,你说我明天要跑42公里,你可以先让它运算一下。我们知道马拉松赛道上经常有猝死的人,你有没有猝死的基因,要不要测一下?比如说我明天要去爬8848(珠穆朗玛峰),那你如何适应?也许我可以给你一套健康锻炼的计划,去适应。

  所以未来只有BT和IT的结合,从生物的底层数据开始,才有可能解读和改变现有的健康管理和医疗管理。

  我们希望从自我学习开始,每个人都可能是一个更为敏感的Sensor,每天在和自己饮食运动结合的过程中,不断的调试自己。当然有些人很注意,知道保养:我要吃这个,要吃那个,我不能吃这个,不能吃那个,今天要跑多少公里,明天要做健身……这个过程,就是你的自我学习的过程。但是你想不想在这个过程中有个数字化的东西,帮你记录,帮你反馈,给你建议?

  未来如果你自己的学习系统(进化的)更好了,我愿意推荐给我的朋友做对照、建议,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人多了以后进入了机器学习和大数据的学习(阶段),就可能帮你解决更多的问题。

  从人工智能和健康管理的学习系统来看,我们从一开始用计算机来代替1+1,后来我们给计算机喂更多的数据训练和学习,到后来推理和预测。而这些基本的假设可能要来自现在学生物信息的人,最后才可能给予一些管理和干预的手段。

  那么进化模型就可能是从数据到信息,到知识,到最后大家形成共识,可能这一切就颠覆了你现在知道的“我们有病要看医生”的过程。在数据的基础上告诉你应该怎么管理健康,最后给你更多的干预和解决方案,让大家未来在新的认知上达成新的平衡,你的身体健康也可能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二、数字生命的网络化

  一个人的数字是没有用的,我是乳糖不耐受,原来不喝咖啡,后来检测完了之后发现,我不是不能喝咖啡,原来是对咖啡里面的乳糖不耐受,那就不要加奶和糖了,所以现在只喝美式的。

  很多人说我对酒精的耐受程度到底怎么样,其实就是两个酶决定的,只要检测一下就知道了。以前我们可能听说过这样的事,说有的人家里的孩子一打针就耳聋,结果很长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这个医生多坏!给他吃药就没事儿了,给我打针我就聋了。

  所以现在有新生儿家长的都知道,要做耳聋基因的筛查,是因为有些孩子的基因对这种***是不耐受的,这个以前没有检测是不知道的,但是这样的人多吗?这是哪些人?都需要网络化连接来发现。更多人的数据连接起来,才有可能弄明白这个事情的原委。

  每个人的DNA都是预设的一套程序,那么这套程序大概是什么样的运转逻辑?我们知道哺乳动物的理论寿命,应该是生长周期的7到8倍,所以人的理论寿命应该是120岁到150岁,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活不到?第一,有些人有生命程序的缺陷,有单一遗传性***,有很多孩子就活不到几岁,甚至活不到20岁。

  第二个可能是生命程序的变异,这个程序有这样的风险。比如说乳腺癌,就跟肿瘤变异的可能性关系很大,安吉利娜朱丽就切除了她的乳腺。

  还有一种可能,是你的生命程序处于非最佳状态,就是慢病。现在在座的各位都是成年人,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在30年前是1%,现在是11.6%,而且还有14%甚至是更多的人属于前糖状态,这30年发生了什么?我们吃饱了,这个病就来了。

  世界卫生组织说,一个人的健康有15%的是遗传因素,10%是社会因素,8%医疗条件,7%是气侯条件,60%是自我行为管理。除了前面的15%,85%都是可以被控制的。

  即便是气侯条件,我们还是可以选择迁移的权利。大部分影响来自于我们日常的行为:我们的饮食、运动、情绪分别影响了我们的摄入、消耗、干预。我们选择用什么办法来调节这个过程,我们如何记录、如何反馈、如何干预,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活得更长。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康谈网(www.kangtan.com)是定位于关注健康产业。想分享健康产业干货?发邮件至 news@kangtan.com,我们会第一时间与你联系。

康谈网 读懂健康

关注康谈,收听和分享“健康”

携手康谈网,为您提供更多健康新鲜货。

热门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