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跑模式合肥推运营 优护家想用“智慧康护”搏浪老龄化大潮
产业
摘要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发布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期间,我国...
日前,国家卫计委、发改委等13部委联合发布了《“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规划》中提到,“十三五”期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约增加640万,到2020年将达到2.55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7.8%左右。与此同时,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残疾老年人逐年增加。伴随老龄化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对于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服务的刚性需求日益增加。
“汹涌”的老龄化让中国本就薄弱的老年健康服务更为堪忧。仅就老年医疗服务所必需的康复为例,《规划》显示,截至2015年,全国共建有康复医院453所,护理院168所,护理站65所,而全国康复医院、护理院、护理站从业卫生人员分别为36441人、11180人、316人。
巨大的供需矛盾之下,短时间内加大供给端的力度又基本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如何提高现有供给端的供给效率成了不少创业企业的首选。近日,亿欧采访了从该入口切入的优护家创始人申林。
优护家成立于2015年,并于2016年1月完成了天使轮融资,具体金额和资方并未公布。其产品主要有三种:优护服务、优护助手和优护云,就是想从“家庭护士”的签约入手,提高供给端效率,切入康复、照护市场。
三款产品中,优护服务是面向C端提供服务的媒介,也会与B端机构进行合作;优护云是底层Saas系统,是数据收集管理、服务模型输出的基石;而优护助手则主要为B端用户提供的患者管理工具。
据优护家CEO申林介绍,截至2017年3月,优护家已经有了数百人的团队。而团队人员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总公司科技公司的人员,总公司以IT人员为主,负责产品的开发与测试,约有50人;其二是项目公司的运营和服务人员,主要负责当地的业务推进,目前优护家主要在北京、杭州、合肥三地设有项目公司。
然而就医疗领域而言,首要的是如何解决资质、或者说是合法性的问题。
据了解,在上门护理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其一是不存在创伤性的康复、理疗等服务,这类服务暂时不属于医疗服务范畴;另外一种则是具有创伤性的上门打针、输液、胃管等服务,这类牵涉到医疗处置行为的业务需要医疗资质的认定。
申林表示,优护家在北京约有100多人的护理团队,服务人员均为全职,目前主要提供C端客户需求的服务,因为平台资质的问题,暂时不提供牵涉医疗处置行为的业务。在杭州得以开展,则是因为在杭州的合作方为某地产集团,旗下的社区卫生中心具备医疗资质。
合肥的情况则更加复杂,据了解,目前优护家在合肥的业务情况分为三种:
一、与微医旗下的合肥互联网医院合作,承接慢病患者的随访业务;
二、与合肥本地两家三甲医院合作,两个三级医院每年的出院人数是12万人,优护家已经完成了和这两家医院系统的对接,帮助医院管理病人出院后的康复与随访工作;
三、与合肥市政府合作,帮助政府推进家庭护士的签约服务。申林告诉亿欧,优护家首批进驻的八个社区覆盖约40万人次,按老龄化率20%来算,优护家将给8万目标人群进行健康筛查,并逐步落实八个社区的护理团队签约。
申林告诉亿欧,优护家希望能够做到“智慧康护”,而在2017年,优护家“智慧康护”主打的则是“最后一公里”的战场,这一次的试点选择的是合肥。
申林解释说,“智慧康护”和“最后一公里”都有线上和线下之分:
智慧康复的线上版是在一线城市跟三级医院或者患者管理中心共同承建患者管理模型;线下版则是把这些好的患者管理流程复制到一些运营的实体上。
最后一公里的线上版是优护家希望把线上系统真正在社区落地,“目前社区只用一些随访的功能,没有用到管理功能,希望之后可以加强管理功能的落地”;线下版则是希望能够在合肥建立起模式的运作案例,打通整个交易。
申林坦言,数据模型或者是患者管理模型跟整个交易打通是很难的。“在最近半年当中,我们可能会投资或收购一家,变成自己的社区中心”。
申林跟亿欧强调,优护家现阶段是以数据和研发为核心的。目前优护家主要的业务多为TO B的业务,在TO C的业务上仅北京还留有一部分,“优护家和301做课题,在北京的平台上试验各种服务包,最终都是要落实在合肥的模式中的,这样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方案。”
申林坦言,目前优护家的主要收入方式是和B端用户进行流水分成。正如Peter Thiel“复杂性协作”理论论述的那样,申林也希望优护家能够在商业模式上和技术上形成双壁垒。
技术壁垒上优护家希望研发护理康复这块的辅助决策,以数据评估和医生决策共同提供解决方案;商业壁垒上,优护家希望自己在设计商业模式上是共赢,而非作为一个互联网入局者或者行业领导者去搅局。
作者王艳莹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