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医药灰色地带 北京医改“一箭三雕
产业
摘要 历经近5年的医改试点,北京迎来了全面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福音。医药分开不仅重新定义了医生的价值,让医疗体制...
【编者按】历经近5年的医改试点,北京迎来了全面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福音。医药分开不仅重新定义了医生的价值,让医疗体制更趋理性科学。还真正地从患者角度出发,让医院的服务变得更好了。本文提到此次北京市医改带来的三种改变:重塑医务人员价值、告别“灰色地带”、完善升级医疗体制。
本文首发于蓝鲸健康平台,作者顾莹;亿欧编辑整理,供行业人士参考。
历经近5年的医改试点,北京迎来了全面实行医药分开政策的福音。3月22日,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新闻发布会,正式披露将于4月8日起实施《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届时,北京市行政区域内3600多家医疗机构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取代原有的药品加成、挂号费和***费,并对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
重塑医务人员价值
北京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介绍,“医事服务费”的提法可追溯到5年以前,为北京首创。2012年以来已在市属的友谊医院、朝阳医院、同仁医院、天坛医院和积水潭医院5家三级医院和延庆、密云两个区的6家医院进行医改试点,取消药品加成和挂号费、***费,设立医事服务费。
长期以来以药养医机制产生的大***现象,不仅忽视了医疗系统服务的本质,还加重了患者支出的负担。高小俊表示,设立医事服务费目的是为了实现医疗机构补偿机制的转换,有利于推进分级***,有利于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
三级医院的医事服务费,普通医师50元、副主任医师60元、主任医师80元、知名专家100元,医保定额支付40元每人次。在二级、一级医疗机构,个人支付金额更低。由此可见,患者在知名专家处就诊,会支付相应较高的医事服务费,部分患者会被合理分流。
市卫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去年北京门急诊量达2.49亿,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慢病患者,在北京市属三级综合医院中,有3至5成患者门诊挂号仅为取药。设立医事服务费后,在知名专家出就诊的个人费用会增加,不会像之前那样造成专家资源的浪费。
改革的重点还降低了以检查、化验检验等物耗为主的服务项目价格,提高与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付出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充分体现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同时也能引导医疗资源的均衡配置,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告别“灰色地带”
2013年,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的部分高管被曝光涉嫌商业贿赂和行贿事件。2016年12月24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30分》栏目中报道了题为“高回扣下的高价药”的新闻。可见,医生和医药代表的关系一直是公认的灰色地带。医药代表也从40年前的从事专业学术推广到被社会舆论指责为“推高药价”和“造成医疗腐败的始作俑者”。
根据财新网的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200万左右人员从事药品的推广工作,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员并没有经历必要的职业培训。
就我国药品销售环节的现状,国务院办公厅在其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医药代表只能从事学术推广、技术咨询等活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其失信行为记入个人信用记录。
北京医药分开的医改政策是对国十三条最好的诠释,也是医生和医药代表告别灰色地带的开始。
医疗体制设计更加科学
这次的改革方案先后有1200人次的临床各领域专家参与了历时4年的基础研究论证工作。相关部门先后召开各方面的座谈会,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召开了4场市民调查座谈会,先后逾百人参与调查。共进行了十四轮的反复修改完善,是各个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医疗机构采取药品加成的盈利模式由来已久,始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为了弥补公立医院收入不足,维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药品加成取消后,医院的收入来源由财政补贴、医疗服务收费与药品加成“三个渠道”缩减为“两个渠道”。
北京医改政策得以顺利落实是基于5年来试点医院的显著成效。从2012年起,北京11家医院进行医药分开试点,进行分批推进。首先是友谊医院;两个月后朝阳医院试点,这两家是综合医院;3个月后,同仁、积水潭、天坛医院加入试点,这些医院有知名专科。2014年起,延庆、密云的二级区域医疗中心加入。
选择这些医院,是考虑到它们类型不同,机构定位、服务体系、患者结构有差异,能取得更全面的试点效果。
令人兴奋的是,在北京市卫计委提供的对5家试点医院长达4年的跟踪评估显示,医生用药行为更趋合理,药占比下降,患者就诊(门诊/住院)药费负担,呈现较为明显的环比下降趋势。
看来,医药分开不仅重新定义了医生的价值,让医疗体制更趋理性科学。还真正地从患者角度出发,让医院的服务变得更好了。
文章内容仅供阅读,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谨慎对待。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